恒正网

免费配资 历史的缩影、时代的符号——中国地主庄园建筑(三)

发布日期:2024-09-12 10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06 谢鲁山庄【广西】免费配资

谢鲁山庄【广西】

谢鲁山庄,中国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融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体的地主庄园,没有之一

山庄依山就势、因势利导,亭台楼阁、曲径长廊精巧体宜、奇姿妙态,彰显返璞归真之意境

园林建筑中西合璧,景观布局考究,独具匠心,花卉绿植配置丰富、层次突出,极具广西地域之特色

这座庄园古朴无华,内敛而又低调,但个人以为,它是中国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融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体的地主庄园,没有之一。其参考了中式传统园林的构园手法,借鉴了苏杭园林的造园意境,并结合广西地域特点与当地自然条件,整体布局依山就势、因势利导,亭台楼阁、曲径长廊精巧体宜、奇姿妙态,彰显返璞归真之意境;园内景观布局考究,独具匠心,花卉绿植配置丰富、层次突出,与其说是庄园,不如说是一座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风格园林。

山庄始建于1920年,原名“树人书屋”,由清光绪年间秀才、后任国民党陆军少将的吕芋农设计并主持修建

谢鲁山庄园主吕芋农(1871~1950)

山庄因地理位置偏僻,长期不为世人所知,因而山庄基本格局和建筑物得以完整保留

自1980年代以后山庄几经修葺,渐复旧颜,当年风骨依稀可见,素有“岭南第一庄”之美誉

谢鲁山庄位于广西陆川谢鲁村,始建于1920年,原名“树人书屋”,由清光绪年间秀才、后任国民党陆军少将的吕芋农设计并主持修建。吕芋农作为当地乡绅望族,修建书屋既获乐于兴学之名,又收教化乡民之利,庄园修建前后历经20余栽,因资金告罄而中断。新中国成立后,吕芋农因背负镇压抗日游击队之罪名而被处决,园内家具及陈设等珍品随之散失一空,尤其树人堂内大量藏书亦被焚之一炬,甚为可惜。此后因地理位置偏僻,长期不为世人所知,因而山庄基本格局和建筑物得以完整保留。自1980年代以后山庄几经修葺,渐复旧颜,当年风骨依稀可见,素有“岭南第一庄”之美誉。

谢鲁山庄主建筑群俯瞰,布局巧妙按地势高低,依山而建,迭迭而上

置身于山庄高处,远望崇峰峻岭,山色毓秀;近观其岁月斑驳的建筑群,半隐于葱茏茂盛的树林中

庄园布局巧妙按地势高低,依山而建,迭迭而上,大门至半山亭的主体建筑群,高差达200米。庄园整体占地约400亩,前后划分为庄园区和山林区两部分,庄园区按地势由低至高可分为四个层次:由大门、折柳亭、园塘组成的入口空间以及由迎屐、轿堂、景墙、嫏嬛福地门组成的内院入口空间,组成了景观的序幕;由湖隐轩、水抱山环处、荷包塘、过颈廊以及树人堂等主体建筑组成了庄园区的核心,主体建筑于内院展开,层次连贯、错落有序。置身于树人堂高处,远望崇峰峻岭,山色毓秀;近观其岁月斑驳的建筑群,半隐于葱茏茂盛的树林中,从筑堂构院到莳花树木,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。

谢鲁山庄主建筑群布局俯瞰

庄园入口处大门,彰显中西合璧之韵

入口大门山花下匾额“树人书屋”,有趣的是人字多出两点,寓文武双全之意,细节点出庄园整体设计机巧与匠心

有趣的拱券结构,多用半圆小拱,部分由挑出柱体的砖托沉重

为避免柱体过粗、比例失调,大量采用叠涩砌构的砖托,可见园主对小拱结构的偏爱

庄园建筑,独具特色。中西合璧的风格突显了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时代特征,建筑构建主动接纳了西式的风格元素,例如拱券、山花等西式建筑元素与亭、廊大量结合,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异域情趣,成为岭南园林建筑的一大特点;整座山庄建筑风格清新旷达、朴素生动、典雅庄重,无任何矫揉造作,仅有灰墙黛瓦,绿树掩映;无富贾权贵之张扬跋扈,亦不见雕梁与画栋,却略显西式的典雅与浪漫。例如入口大门山花下的匾额“树人书屋”,有趣的是人字多出两点,寓文武双全之意,细节点出庄园整体设计的机巧与匠心。

主建筑群不同角度俯视

树人堂、水抱山环处与湖隐轩近观

湖隐轩隐匿于眼镜塘、荷包塘之间,但繁花密林掩映,却也若隐若现

湖隐轩侧立面近观,中西合璧结合得颇为有趣

水抱山环处与荷包塘

水抱山环处与树人堂

水抱山环处与树人堂近观

庄园核心主体建筑群多角度一览

庄园主体建筑多视角呈现

水抱山环处背面为高达6米有余的挡土墙,此为岭南园林中标志性的船厅

核心建筑群,彰显岭南园林建筑之特色。湖隐轩、水抱山环处为待客之所,亦为景观序列的纵深发展,湖隐轩隐匿于眼镜塘、荷包塘之间,但繁花密林掩映,却也若隐若现;水抱山环处三面环水,建筑设有外廊,背面为高达6米有余的挡土墙,此为岭南园林中标志性的船厅,由于用地限制,船厅极少单独设置,往往有一面与园林其它建筑相连,形成“一面高墙三面水,四周花色半周池”的独特景观。

树人堂为庄园景观序列的高潮,位于主体建筑最高处

水抱山环处与背景的树人堂

树人堂建筑面阔三间,分上下两层,上为藏书阁,下设学堂

树人堂建筑形制极简,歇山屋顶砖木结构,四周环以外廊,背靠青山,面衬群花

树人堂侧立面,显见上下二层的结构

树人堂与一侧之坡道构筑物

半隐于茂林中的树人堂,清幽静谧

树人堂的上下结构细节

树人堂为庄园景观序列的高潮,位于主体建筑最高处。建筑面阔三间,分上下两层,上为藏书阁,下设学堂;建筑形制极简,歇山屋顶砖木结构,四周环以外廊,背靠青山,面衬群花。建筑左拥听松涛阁,为休闲小憩之所,内饰梅兰竹菊,伴一泓山泉、几尾游鱼;右抱百年白兰,香飘四溢,意喻“满园尽飘书墨香”。

构散布于山庄各处的亭构小品,皆为砖瓦结构,朴实无华

斑驳痕迹的各式亭构,风格迥异,极简无华

各式的门楼建筑,中西合璧,古朴沧桑

门楼、连廊与亭构

折柳亭,八角攒尖,喜字开窗,极具传统特色

赏荷亭,选址于双眼塘中一隅,满塘荷叶连绵,小桥流水,恰到好处的点缀极致地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

位于核心建筑群一侧的留墨亭

位于山顶的小亭,形制有趣而又罕见

此外,另有八座亭构散布于山庄各处,皆为砖瓦结构,朴实无华,但却风格寓意迥异。例如庄脚的折柳亭与半山之上的赏荷亭,造型别致,选址极佳,顾名思义前者附庸风雅取自折柳送别之意;而后者选址于双眼塘中一隅,满塘荷叶连绵,小桥流水,恰到好处的点缀极致地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。

树人堂与百年白兰

核心建筑群区域高低错落、层次分明的绿植搭配,极具地域特色

古木参天,青苔遍地,绿意盎然

斑驳的岁月痕迹与生机盎然的绿意,相映得彰

建筑古朴无华,彰显人文之韵;园林并不浮夸,尽显地域之特色

品种丰富的绿植花卉,构成了郁郁葱葱的岭南特色园景

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,使得山庄三冬无雪,四季常花,建筑与园林和谐融为一体

花园绿植,品种丰富,尽显广西地域之特色。百年白兰、扁桃、木棉、苏铁、南洋杉、罗汉松、大王椰、四季桂、龙眼、荔枝等辅以竞相争艳的花卉绿植,构成了郁郁葱葱的岭南特色园景。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,使得三冬无雪,四季常花:春有玉兰争妍,夏有石榴吐红,秋有丹桂飘香,冬有腊梅独放。山庄逐层就高台起屋,低处挖池蓄水,山水交融,绿意盎然,使园林与建筑融为一体,营造出古朴清新、静谧清幽的极致氛围。

广西园林中保存较为完好的范本、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园林建筑,低调而又内敛得令人惊讶

谢鲁山庄作为为数不多的广西园林中保存较为完好的范本、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园林建筑,处处透露出浓郁的儒道文化气息,在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百年岁月中,却又低调而又内敛得令人惊讶。

07 康百万庄园【河南】

康百万庄园【河南】

单论占地面积与建筑规模,康百万庄园在现存庄园中稳居榜单前三

中国现存三大庄园--康百万庄园、刘氏庄园、牟氏庄园

在中国庄园建筑史上,单论占地面积与建筑规模,这座康百万庄园稳居榜单前三。它与著名的四川刘氏庄园、山东牟氏庄园并称全国三大庄园,且位居三大庄园之首(从建筑规模、历史影响力、建筑艺术等综合考量)。客观来讲,庄园的规模较能侧面反映一个家族的历史兴盛,例如这处,占地广至240余亩,建筑面积多达6.43万平,见证其家族绵延传承13代,跨度明、清两朝与民国时期400余年,是为中国封建豪门家族中极罕见的特例。

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,别名河洛康家,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、中原古建筑典范

其始建于明末清初,并由康家的十二代园主康大勇于乾隆初年大规模扩建

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,别名河洛康家,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、中原古建筑典范。它是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建造的府邸,并由康家的十二代园主康大勇于乾隆初年大规模扩建。康氏家族创业于明代,渐兴于清代,乾隆时期进入全盛,咸丰以后逐渐没落,民国中期走向衰败。在清代巅峰时期,康氏家族富甲豫、鲁、陕三省,船行洛、黄、运、沂、泾、渭六河,良田数千倾,财富无以计数。“头枕泾阳、西安,脚踏临沂、济南;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,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”是其真实写照。

清代中期康氏家族土地商铺遍及山东、陕西、河南三省八县,而被称为“百万富翁”

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落难西逃期间,康氏家族17代传人康建得(1863~1919)向清廷曾捐银百万

慈禧谈及此事说竟不知这山沟里还有一百万之家,被广为流传,从此,“康百万”之号名扬天下

所谓“康百万”是由于清代中期康氏家族第十四代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“良田千顷”的金字招牌,土地商铺遍及山东、陕西、河南三省八县,而被称为“百万富翁”;此后清末慈禧太后逃难西安,回銮北京时途径康店,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、县城、官殿行宫和“龙窑”,花费巨银,随后又向清廷捐赠白银百万之巨。慈禧谈及此事说竟不知这山沟里还有一百万之家,被广为流传,从此,“康百万”之号名扬天下。

历史上的康百万庄园平面布局图,庄园依山就势,因地制宜,选址于邙山半腰平台地上

其靠山筑窑洞,临街建楼房,濒河设码头,构建成了一个集农、官、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

主宅区、栈房区等核心建筑群俯瞰

庄园在最兴盛时期由27处不同用途的建筑群组成,堪称一独立自成体系的小社会

庄园建筑群体量规模之宏大、功能设置之齐全、建筑风格及空间变化之多样,在中国庄园建筑中绝无仅有

庄园依山就势,因地制宜,选址于邙山半腰平台地上;其靠山筑窑洞,临街建楼房,濒河设码头,构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、功能齐全、布局谨慎、等级森严的集农、官、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。庄园在最兴盛时期由27处不同用途的建筑群组成,堪称一独立自成体系的小社会:有核心的主宅院落区;用于经商的栈房区、造船厂、砖瓦厂;有举行祭祀及大型公共活动的祠堂区、观音堂、关帝庙、集贤庄、戏楼;有用于防御及安全保卫的金谷寨;有纪念型的大碑楼、牌坊;另有满足各种日常生活所需的菜园区、饲养区、花园区等。建筑群体量规模之宏大、功能设置之齐全、建筑风格及空间变化之多样,在中国庄园建筑中绝无仅有。

中心建筑群半军事化的防御功能是庄园的首要特点

庄园与其绵延陡峭的邙岭背景

主宅区域的半军事防御型特征较为显著

宅院四周结合自然地形筑有高大寨墙,部分构筑于崖壁之上,或靠自然山体作维护

防御设施齐全、布局精巧缜密,令人叹为观止

垛口、炮眼、斜坡通道、碉堡等,组成了严密坚固的防御设施体系

现如今,庄园保留了主宅区、栈房区、作坊区、祠堂区等十大部分,庭院建筑形制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多进式四合院,是一座庞大的综合型封建堡垒式建筑群,而中心建筑群半军事化的防御功能是其首要特点。主宅院自东而西为并列五路院落,建于一处高出周围地面近20米之高地,院东地势平坦,百米之外即为湍急的洛河,院西是绵延陡峭的邙岭,崖壁森然;宅院四周结合自然地形筑有高大寨墙,最高处达20余米,部分构筑于崖壁之上,西侧大部地段则靠自然山体作维护;垛口、炮眼、斜坡通道、碉堡等,组成了严密坚固的防御设施体系。

庄园入口处与主宅区域平面俯瞰

勾连错落、布局紧凑的防御体系

主宅区域低处仰视

堡垒城墙、垛口等防御设施细节

独特防御体系,抵御了多次外来入侵,其中更是经历了19世纪中后期捻军攻伐庄园的生死考验

正是这种民间自发营建的独特防御体系,抵御了多次外来入侵,其中更是经历了19世纪中后期捻军攻伐庄园的生死考验。据史料记载,捻军途径河南因觊觎庄园内囤积的大量钱财粮草,曾数次举兵猛攻庄园,战事惨烈,耗时良久,终究不遂而撤。

窑洞与平原四合院相结合,又是庄园的另一大特点

主宅院的五个院落最里端,均为内卷居住的窑洞建筑,其内部结构布局依山体结构及土质情况穿插复杂

窑洞立面采用青砖打磨垒砌,外观整洁雅致,洞门上方砌筑墙帽,门窗两侧饰以各种图案,古色古香,精美秀丽

窑洞与平原四合院相结合,又是庄园的另一大特点。例如主宅院的五个院落最里端,均为内卷居住的窑洞建筑,其内部结构布局依山体结构及土质情况穿插复杂。窑洞立面采用打磨过的青砖垒砌,外观整洁雅致,洞门上方砌筑墙帽,门窗两侧饰以各种图案,古色古香,精美秀丽;而院落的开阔处则为北方四合院形式,形制分别由二至三进院落组成。门楼建筑采用倒座形式,入口狭小,进院后则豁然开朗。院落平面采用中原地区常见的中轴线布局形式,轴线前、中、后为主体建筑,其它厢房左右对称。

宅内院落,精巧典雅,极具传统之韵味

典型的垂花门楼隔断,古朴精致,颇令人惊艳

院落内景一览,整体布局紧凑,清幽典雅,古朴大方

院落内景多视角呈现,院落配置有假山、奇石,栽种有葡萄、石榴及其它观赏花卉

其空间变化丰富,建筑形制多样,令人惊叹

不同功能区域院落场景

建筑立面、屋顶、檐口、墙角等装饰细节

室内部分陈设

前后院落间,采用形式各异的垂花门楼分隔,院落配置有假山、奇石,栽种有葡萄、石榴及其它观赏花卉,充分结合了平原四合院的园林特色,清幽典雅,古朴大方。但由于构建于半山腰上,院落场地较为狭小,加之安全防御考虑,整体布局显得极为紧凑,院落净宽多在3~4米以内,而且各单体建筑之间紧密衔接;两建筑共用一面墙体的情况较多,往往是山墙与山墙相连,檐墙与檐墙相接,整体高低错叠、跌宕起伏,极具韵律感。

庄园内令人叹为观止的“三雕”

精美的石雕与砖雕

随处可见的砖石雕刻

二十四孝砖雕挂壁

二十四孝砖雕图案细节

集“三雕”于一体的精美门楼

祠堂仿木砖砌门楼,遍布精湛的砖雕

主宅区东南处的仿木砖构双碑亭

建筑遍布精雕细琢的吉祥动植物构图、历史故事等高浮雕图案,其雕工细腻流畅,工艺精美

主宅区入口处宽大的砖雕影壁“福禄寿”三星拜会高浮雕,其图案精美,刀工精细,令人叹为观止

庄园内的“三雕”可谓遍地开花,随处可见。其技法细腻精妙、工艺娴熟、图案繁多、神形兼备,犹如一处融汇了建筑、绘画、雕刻、书法、园林等诸多艺术的雕刻殿堂,令人叹为观止。例如院内砖砌仿木门楼及位于主宅区东南处的仿木砖构双碑亭,堪称中原地区罕见的砖雕艺术精品:建筑的大小额枋、墙面遍布精雕细琢的吉祥动植物构图、历史故事等高浮雕图案,檐下为仿木构的砖雕椽飞、连檐及麻叶头斗拱,其雕工细腻流畅,工艺精美;又如主宅区入口处宽大的砖雕影壁“福禄寿”三星拜会高浮雕,环绕“三星”四周有栩栩如生、层次分明、线条流畅的各种动植物及祥云雕刻,其图案精美,刀工精细,令人叹为观止。

集木雕之精华的门楼

木雕遍布建筑的额枋、雀替、隔扇门板、匾额等处

门楼之木雕与彩绘

窗棂、大门处的木雕,仅窗棂一项,其图案样式竟达一千多种

主院主人房间内的三进雕花楠木顶子床,工艺繁复精美令人惊叹

院落内随处可见的精美木雕与彩绘

木雕则多数体现于建筑的额枋、雀替、隔扇门板、匾额、斗拱昂嘴和室内的落地罩及家具陈设。木雕工艺精细高超、美轮美奂,样式繁复多样,遍布院落各处,例如仅窗棂一项,其图案样式竟达一千多种;又如主院主人房间内的三进雕花楠木顶子床,通体运用雕镶、描金的手法,“福禄寿三星及童子”、“戏牡丹”、“麒麟送子”等图样繁复精美,尽显吉祥之意与富丽堂皇。

门枕石中的深夜求师图、敬老图等,趣意中深含寓意,令人印象深刻

节孝坊,雕饰图样精美,工艺精湛、内涵丰富,是石牌坊中少见的佳作

石牌坊柱础上方的武士、狮子雕塑,趣意盎然

石雕武士、狮子等生动活泼,极具民俗趣韵

石牌坊抱夹石柱础石雕细节

石雕在院内多用于柱础、门枕及院内石桌凳椅等小品中,圆雕、透雕、高浅浮雕、线雕等技法层出不穷,人物、狮、虎及石榴、仙桃瓜果等图样鲜活生动,趣意盎然。例如门枕石中的深夜求师图、敬老图等,趣意中深含寓意,令人印象深刻;又如庄园中的节孝坊,雕饰图样精美,工艺精湛、内涵丰富,石雕武士、狮子等生动活泼,极具民俗趣韵,是石牌坊中少见的佳作。

《留余》匾额,其形制颇为有趣,乍看宛如一本翻开的大书,沿着卷轴造型再细看,又似是徐徐展开的书法题跋

康氏家族世代传承、连绵兴盛数百年,其“留余”家训与良好的家风功不可没

悬挂于庄园内的《留余》匾额是为中国名匾之一,其形制颇为有趣,乍看宛如一本翻开的大书,沿着卷轴造型再细看,又似是徐徐展开的书法题跋。倒不是因为其精致的艺术价值,而是其背后深含的寓意:遇事让人一步免费配资,便有周旋的机会;办事放宽一分,就有腾挪的余地,所谓上留天下留地、中间留出做人做事余地。作为康氏家族的家训,可见立匾者的良苦用心与大格局之发展观,这也许才是康氏家族世代传承、连绵兴盛数百年之根本。